
“永赢现象”背后:它的押注与“止损”在哪? 天津配资大本营
本文自南都·湾财社。
采写 | 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
编辑 | 王琦璋
近日,永赢基金连发多则公告,宣布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因个人原因卸任旗下8只(仅统计初始份额,下同)产品的基金经理职务。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杨凡颖在管产品规模近123亿元,此次卸任后,其在管的基金数归零。
据wind统计,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已有6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其中4人管理规模曾超百亿元,多只他们曾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其任职期间亏损明显;同时,新聘了5位基金经理,5人出任该公司基金经理至今均未满1年。
2025年以来,“永赢现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据wind数据,该公司混合型基金规模排名从年初第30快速晋升至前10;基金经理任桀“出道”一年,在管产品以近200%收益占据公募基金年内收益第一。在此背后,外界对永赢基金产生了不同议论——是重新定义产品赛道,还是接连启用新人进行“豪赌”?
固收老将“清仓式”卸任
11月初,永赢基金连发多条公告天津配资大本营,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因个人原因卸任旗下全部在管基金,包括永赢昭利债券、永赢卓利债券、永赢凯利债券、永赢安盈90天滚动债券等8只产品。
从过往履历看,杨凡颖拥有8年固收类公募基金管理积淀。她早年深耕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历任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及社保投资助理;此后,她转入兴银基金,出任固定策略分析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2021年,杨凡颖开始担任永赢基金基金经理,后晋升为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杨凡颖在管产品规模达122.9亿元。
在永赢基金任职期间,杨凡颖曾管理的13只基金,覆盖纯债、短债、固收增强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有11只在其任职期间取得正收益,且多只产品的任职回报处于同类产品中上水平。例如,wind数据显示,其代表作永赢华嘉信用债A(2021年6月至此次卸任)任职期间年化回报为4.25%,在同类基金中居前1/4,期间净值最大回撤为2.64%。
另一方面,杨凡颖并非所有产品业绩均表现亮眼。她曾管理的永赢稳健增强债券A(2021年12月至2024年7月)任职回报为-5.08%,跑输基金6.72个百分点。
多位“百亿基金经理”离场与“新手”上位
杨凡颖的“清仓式”卸任,是永赢基金年内人才“旋转门”现象的一个缩影。据公告,杨凡颖卸任后,上述8只产品已由余国豪、张雪、王宇超、张翼、曾琬云、胡雪骥等基金经理继续管理。
杨凡颖卸任的产品现任基金经理天津配资大本营。
据wind统计,上述6人普遍具有3到6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其中,张翼为永赢基金于2025年新引入的固收基金经理,是该公司新人,管理公募基金年限为6.34年,其余均为永赢基金原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已有常远、乔嘉麒、李永兴、郭鹏、晏青、杨凡颖等6位基金经理相继“清仓式”卸任,他们多数拥有7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且普遍在永赢基金任职超5年,卸任原因包括“公司内部工作安排”“个人原因”等。其中,常远、乔嘉麒、李永兴、杨凡颖在永赢基金任职期间管理规模均曾超百亿元,李永兴还曾任永赢基金副总经理,晏青原任该公司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人中,常远、李永兴、郭鹏、晏青曾管理的多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其任职期间亏损明显。例如,李永兴在2025年1月卸任的7产品中,3只在其任职期间出现亏损,最大亏损达39.5%;常远在永赢基金曾管理5只产品,其中4只在其任职期间出现亏损,最大亏损达37.6%;郭鹏在永赢基金曾管理2只产品,任职回报全部为负,分别亏损29.8%、18.7%。
在多位老将离场同时,据wind统计,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新聘了5名基金经理,其中3人任公募基金经理年限在1年以下,另外两人任职年限分别为2年、3.7年,而5人在永赢基金任基金经理年限均在1年以内。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永赢基金拥有46名基金经理,平均任公募基金经理一职年限为3.6年,低于行业平均的5年。
“永赢现象”背后的稳定性疑问
人事变动背后,是永赢基金近年堪称“现象级”的成长轨迹。永赢基金成立于2013年11月,由宁波银行和Oversea - 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新加坡华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各自出资,分别持股71.49%、28.51%。该公司以“建设具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的平台型资产管理公司”为轴心,已构建起覆盖固收、主动权益、绝对收益、被动量化等较为均衡的投研能力。
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含偏股混合、灵活配置、普通股票型,下同)基金由于管理费率更高,一直是基金公司增收的利器。然而,随着上一轮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抱团”瓦解,该类产品遭遇“信任危机”,普遍陷入增长难题,而永赢基金成为了例外。以混合型基金为代表,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永赢基金在管的混合型基金规模达1055.9亿元,较年初增长2.9倍,行业排名从第30急升至第10。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永赢科技智选A年内收益达186.3%,高居公募基金第一。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10月30日,属于偏股混合型基金,基金经理为任桀。2018年,任桀加入永赢基金,历任TMT研究员、科技组组长,至今其出任基金经理年限仅1年左右。赢科技智选A是任桀出任基金经理的“处女作”,由于重仓押注AI算力概念股,该产品年内收益暴涨。
永赢科技智选A也成为了“永赢现象”的代表。在外界看来,永赢基金把主动管理型基金做成了工具型的“类指数化”产品,推出的系列产品集中投资于某细分行业或主题,风格更加突出,收益“大开大合”,而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吸引了不少资金流入。
在产品高度细分下,近年来,永赢基金出现不少新人出任基金经理。据wind数据统计,永赢基金现任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中,有14人管理产品数量大于等于2个,其中高楠、李文宾、许拓、张璐的职业生涯管理累计年限超过3年,其余10位的产品管理年限均低于3年。
这种接连启用新人,“押注式”的投资策略,推动永赢基金管理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但也带来投资集中度高的潜在风险。
尽管永赢基金尝试通过限购、策略说明等方式提示投资者对产品净值急涨后的风险。任桀在产品三季报中曾直言:“不要用过去的业绩去预测未来,任何风险资产都不是只涨不跌的,要当心估值扩张周期后的均值回归。”
但这些“工具化”的产品净值依旧受到基金经理主观判断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若基金经理把主观判断融入限购等决策,这些产品就不再仅是“工具化”产品。例如,永赢基金在2025年9月初公告称,为了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永赢科技智选A限购1万元;仅一个月后,10月13日该公司把限购金额提升至100万元。同时,任桀发布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其中提到“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对A股市场的未来保持乐观,现在可能是新一轮长期行情的起点,而非终点。”这被部分投资者视为入场信号。
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永赢基金精准的产品卡位帮助该公司实现规模短期突围,但长期竞争力仍取决于投研体系的韧性与人才梯队的稳定性。随着多位“百亿基金经理”退场,新人纷纷上位,永赢基金平台化的投研体系更加均衡。但那些“押注式”带来的规模增长天津配资大本营,最终能否留住投资者,或许还需要更长周期的检验。
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